央廣網衡水10月16日消息(記者王志達 衡水臺記者馬順)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天上午,位于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的袁隆平旱稻種植試驗田收割完畢,標志著袁隆平旱稻在華北平原試種成功,畝產達到了450公斤。河北省衡水市地處黑龍港流域,是我國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長期以來地下水超采給當地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等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這次袁隆平旱稻在華北平原試種成功,將會給當地地下水超采治理、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帶來哪些變化?
“在外地原本收過,在家第一次收水稻,原本在這邊沒有種過,馬上收割!苯裉焐衔,伴隨著大型收割機的轟鳴聲,衡水阜城縣李里陽村李守芹的袁隆平旱稻種植試驗田開始收割。沉甸甸的稻穗在陽光下泛著金色的光芒,掀起一陣清新的稻香。經過脫曬測重,旱稻每畝產量達到450公斤,標志著袁隆平旱稻在華北平原首次試種成功。試驗田負責人李守芹指出:“阜城縣黑土地和紅土地一共65萬畝,一半的黑土地很適宜種旱稻。這一季能達到900斤左右,跟東北的土質有差距,進一步需要改良,可以提到千斤以上,對農民大大有利。”
這次試種包括“袁香一號”、“袁豐一號”等四個品種,分為春播、夏播兩種方式,最短生長期75天,最長生長期120天,采用了8種不同密植種法來對比試驗。經過測量試驗,華北平原的土質、氣候均較適宜種植旱稻,與種植管理小麥、玉米等作物區別不大,只是在播種期后注意保持苗齊即可,“專家一直扶持我們,進行技術指導。通過今年第一年試驗,旱稻栽培方面技術含量高,和種玉米、小麥相比它的強度并不大!
河北衡水是國家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市,從2014年開始積極開展休耕輪作以及種植結構的調整。這次袁隆平旱稻試種是調整種植結構的一項探索,實現了在華北平原無水種植水稻的歷史性突破,對處于我國最大地下水漏斗區的衡水乃至河北黑龍港流域節水意義重大。衡水市扶貧與農業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李雙星表示:“這是不用水的,下了一場透雨我就種上了,一次也沒澆就熟了,120天生長期。這是一個大的調整,正好是節水的作物,小麥費水,所以把小麥改成種旱稻,還是兩季輪作,減少小麥的面積!
李雙星算了一筆賬,這次試種的旱稻畝產達到了450公斤,按市場價每公斤4元計算,種植旱稻能比種植大宗作物每畝增收1000多元,“一畝地能賣超過1600元,玉米今年價格也就六七百塊錢,頂它3畝的收入。人均收入能提升2000多元,收入上來了,再加上上一季,穩定脫貧。”
李雙星說,明年將會在阜城全縣推廣,預計超過2萬畝。今后,越來越多的農戶可以進行旱稻種植,實現穩定脫貧,“下一步打算,我們今天上午就把產品、信息展示出去了;再開個動員會,各村報明年的種植面積,估計最少2萬畝以上;然后搞精細包裝,把京東拉進來給我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