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天天夜夜曰狠狠狠狠视频,东京热人妻中文无码,午夜片无码区在线,日本熟妇大乳激情视频

央廣網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3名科學獎因引力波研究獲獎

2017-10-04 07:21: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0月4日消息(記者韓萌 朱敏)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17年諾貝爾的開獎已經在10月2號正式拉開帷幕,北京時間昨天下午,20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公布,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該獎授予三位科學家,他們分別是雷納·韋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用以表彰他們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貢獻。引力波到底是什么?諾貝爾獎為何青睞于它?對它的探測究竟有何意義?

  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5點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在引力波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們分別為麻省理工學院的雷納·韋斯、加州理工學院的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

  1991年,麻省理工學院與加州理工學院開始聯合建設“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英文縮寫LIGO,以此來探測引力波。2016年2月1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當時LIGO的執行總監如此激動。

  總監: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已經探測到了引力波。我們終于做到了。

  雷納·韋斯發明的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測器是LIGO裝置的基礎。他首次分析了探測器的主要噪聲來源,并領導了LIGO儀器科學的研究,最終使LIGO達到了足夠的靈敏度,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所以,雷納·韋斯獲得了此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并享有諾獎一半的獎金。而基普·索恩奠定了引力波探測的理論基礎,并對LIGO儀器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巴里·巴里什領導了LIGO建設及初期運行,建立了LIGO國際科學合作,最終使引力波探測成為可能。這兩位科學家將共享此次諾獎的另一半獎金。

  引力波的探測成功印證了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100年前的預言,補上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后一塊缺失的“拼圖”。

  早在1915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引力波的存在。到底什么是引力波,其實這個理論并不難理解:引力會使其周圍的時間和空間發生扭曲。假設我們把時間和空間想象成一張大橡膠模,在橡膠模上放一個鐵球,那么橡膠模就會被鐵球的質量往下壓。如果放兩個鐵球,這兩個鐵球都會把橡膠模往下壓,最終兩個球會滾到一起。

  在宇宙中的天體也像是鐵球,當兩個天體圍繞同一重心旋轉時,他們周圍的時間和空間就會像橡膠模一樣被往下壓,發生波動,這種時空的波動以光速傳播出去,就是引力波。引力波是極其微弱的,但是卻可以在宇宙中不帶任何衰減地傳播下去,因此,引力波可以作為窺探宇宙深處的工具。

  由于引力波與地球上物質的作用非常微弱,提出引力波理論的愛因斯坦本人都認為它無法探測。而今天,三位諾貝爾獎得主通過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音:lāigo),完成了愛因斯坦尚未證實的事。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有一雙長達4公里的測量臂,呈L型排列。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將兩個LIGO放在美國兩處地方,1000多名科學家日夜守候,幾十年如一日,觀察LIGO的變化。終于在美國東部時間2015年9月14號5點51分,兩個LIGO相隔7毫秒發出同樣的撞擊聲。

  您聽!這美妙的聲音如同時空散開的漣漪撥動了LIGO的琴弦,發出對地球的問候。而它是來自外太空,由兩個黑洞不斷旋轉、靠近,最終相撞合并成一個黑洞之后產生,經過13億年才來到地球,并且還會向更遠處蕩開。

  引力波首次被證實,科學界炸開了鍋。美國宇航局高級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馬瑟稱,這一發現意義重大。

  約翰-馬瑟:這是特別重要的發現,告訴了我們很多此前不知道的事情,也就是雙重黑洞是有可能存在的。這是我們之前所不知道的,我們之前知道中子星可能是雙重的,但是我們不確定恒星所演變成的黑洞是否可以形成一對,并且最終合并在一起,釋放出如此巨大的引力波輻射。這對于天文學來說是巨大的發現。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進步,也不僅僅證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這是我們在天文學上發現的新東西。

  英國研究黑洞的著名科學家霍金表示,引力波提供了看待宇宙的嶄新方式,發現它們的能力,有可能使天文學起革命性的變化。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執行總監則將這一發現與伽利略的望遠鏡比肩。

  總監:400年前,伽利略把望遠鏡指向星空,開啟了現代天文觀測的時代,今天,我們所做的重要性可以與之比肩。

  科學界認為,這一評價沒有絲毫夸張之意。如果說伽利略的望遠鏡給了我們一雙觀測宇宙的“眼睛”,那么引力波便是給了我們一對聆聽宇宙的“耳朵”。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認為,未來如果能將這樣的“耳朵”移到太空去,我們可以聽得更清楚。

  楊宇光:因為我們知道,在太空中接近真空的這個環境下,所存在的擾動要比地球上小很多,而且在太空中我們可以把探測儀器放在更遠的距離上這樣的話呢,儀器本身的靈敏度在相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獲得更準確的探測結果。那么就可以獲得更多更有利的證據。

  引力波向人類發出探索宇宙起源的邀請,一扇新的大門開啟,揭開宇宙來龍去脈的神秘面紗將離我們越來越近……

  從前兩年的“上帝粒子”和“拓撲相變”,到今年的引力波。諾貝爾物理學獎似乎如此的高冷和神秘。那諾貝爾物理學獎離我們的生活到底遠不遠?1908年,法國科學家李普曼因發明彩色照片的復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們得以拍照留下多彩的生活記憶;1956年,美國三位科學家因研究半導體和發明晶體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讓我們有機會用上電腦和手機。

  盡管生活中有很多和諾貝爾物理學獎成就相關的例子,但很多時候,獲獎的物理學理論聽起來都有點高深莫測,比如說“上帝粒子”和“拓撲相變”理論。而且得獎最多的物理學研究領域就是粒子物理學,該領域已有34人得獎。而諾貝爾獎設置的6個獎項中,有3個自然科學獎項都是偏重基礎研究,所以很多人不禁疑問,這高大上的諾貝爾獎離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多遠?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關于這個問題首先就要給大家一個極為明確的否定答案。這看似高大上的諾貝爾獎卻離咱們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

  比如,今天的我們已經非常依賴各種電子計算機,無論是臺式機、筆記本還是手機和平板。我們也把自己所處的時代稱作信息時代,特征就是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以及數字化信息的獲取、存儲和傳輸。而這些領域,都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青睞。

  如果你在手機上或者電腦上打開一篇文章,那么就離集成電路很近了。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杰克·基爾比,以表彰他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當我們在電腦上存儲信息時,往往需要一塊硬盤。今天我們的硬盤之所以可以達到這么大的存儲容量,則要歸功于德國和法國的兩位物理學家——他們在1988年發現了巨磁阻效應,讓硬盤可以大幅提高存儲密度。這兩位物理學家,是2007年的物理學獎得主。

  而在信息傳輸中,也有諾貝爾獎的身影。無論是無線還是有線網絡,都要通過光纖連接到電信公司的機房、連接到另一個城市甚至另一個國家。華人科學家高錕是光纖理論的奠基人,并因此獲得了2009年的物理學獎。

  還有幫助人類更好繁衍后代的試管嬰兒技術,檢查身體的CT和核磁共振技術等等其背后都有諾貝爾獎的身影。我們今天的、未來的生活都依賴于一些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與發現。這正是諾貝爾獎的初衷:表彰那些對人類作出重要貢獻的研究者。

編輯: 孫永政
關鍵詞: 引力波;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