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周的微博熱搜,易烊千璽、吳磊、宋祖兒和李蘭迪等00后明星藝考的新聞總在榜上,吸引了無數網友的眼球。與此同時,藝考高昂的花費再次成為熱門新聞:“孩子在考場拼殺,家長在后方用錢支援。”多位考生表示,他們少則花了六七萬,多則花費二十萬,用真金白銀才能鋪就藝考之路。
藝考,是為了更好地接受藝術教育。蔡元培認為,藝術教育的目的在于認識美丑,培養高尚的興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實際上,藝術教育從來不是單調地關注藝術本身,也不是人們每年關注哪些明星考生能考上藝術院校,而是要關注整個人生觀,通過藝術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進而喚醒美感。
因此,最合適的藝術教育也一定是潤物細無聲的。
日本
在角色游戲中感受藝術魅力
日本的藝術教育采納的是內在引導和外在傳授相結合的教育思想,他們認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適應社會的過程,這種適應體現在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只有加以推動和引導,孩子才能均衡發展。因此,日本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全在于培養專業人才,而是注重通過藝術形式,讓受教者感受藝術的魅力,從而激發其創新思維。
角色游戲是日本中小學最常見的教學模式,該游戲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利用身邊易尋找的材料,讓學生模擬成為某一個物體,對該物體的特點進行深入學習,豐富想象力。例如,日本秋田縣小學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夏季有哪些生物,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角色游戲大比拼,有的孩子穿著一身用廢棄報紙制成的綠色環保衣,把自己扮成了小青蛙;有的孩子則把易拉罐串了起來,當做蟬的殼;還有的同學把自己打扮成了荷花,頭頂戴一朵粉色的花,喜滋滋地走路上學,收獲了許多路人的注目。
為了將自己在角色游戲中打扮得更出彩,秋田縣小學的學生們在手工制作方面格外下工夫,他們不僅要去觀察自己扮演的生物有何特色,還要用環保材料制作出來,廢棄報紙、易拉罐、舊衣服、舊箱子都是他們的原材料。這時,學校開設的手工制作課就成了他們的最愛。手工制作課教導孩子們學會使用剪刀、黏土、小刀等常用工具,但具體如何去制作還是取決于孩子自己。其中一位手工制作課老師表示:“我們的學生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我不會提具體要求,只要孩子的作品是獨立完成且他能講出這樣制作的理由,我都會給滿分。”
秋田縣小學的老師們認為,角色游戲這種創造性的活動讓孩子積累經驗、認識事物,鍛煉了孩子的觀察力,對審美意識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德國
即興演講秀藝術創意
德國的藝術教育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意,那么,如何在日常學習中做到這點呢?德國教師采取的方式是即興演講。課前,學生從老師提供的卡片中抽取一組,根據所給的這組詞匯準備一段三分鐘的即興演講,詞匯涉及音樂、美術等方面,學生需要將這些藝術詞匯串聯起來,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準備時間為五分鐘,五分鐘后,學生就要上臺講出自己構思的故事,越新奇的故事得分越高。
德國海德堡的一所文理高中每學期都要舉辦“即興演講”比賽,學生們不得不在課余時間豐富自己的藝術理論常識和實踐經歷。去年,得分最高的同學現場編了一篇科幻故事,他抽到的詞匯是三個藝術家的名字,苦思冥想之后,他決定讓這三個藝術家在他的夢境中見面,并編了一段對現代音樂和美術反思的對話。老師們給他最高分是因為他的即興演講里不僅富有創意,還帶有批判性,適時地借用藝術家的角色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其中一位擔任評委的老師點評道:“這位同學的演講水平有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創新的形式。”
法國
立法促藝術教育發展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曾說:“藝術是真正能夠驅動民眾敏感度、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工具。”一直以來,法國政府高度重視和扶持文化藝術,在藝術教育方面先后經歷了浪漫主義藝術教育階段和音樂教育改革階段,如今進入了強化中小學藝術與文化教育階段。
二戰后,法國的藝術教育由文化部負責,時任文化部部長的馬爾羅認為,中小學教育只需要開設音樂課和美術課,不需要任何教導性質的藝術啟蒙課程,這種政策被法國媒體評為“浪漫主義”或“主觀主義”。1969年,法國文化部與教育部通力合作,進行音樂教育改革,要求每片區域必須建立一所音樂學院、一個音樂劇院和一個組織策劃音樂活動的服務機構。隨后,法國中小學課堂里開設了多門具有教導性質的音樂啟蒙課程,那些有天賦、音樂課成績優異的孩子獲得了在國立音樂學院學習的機會。1985年,法國的文化部和教育部繼續加大對藝術教育的投入,規定大學提供藝術教育學士學位,提倡在藝術領域里有專業能力的人去考取教師資格證。2012年,法國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是繼續強化中小學藝術與文化教育。2013年,法國議會通過了《重建共和國學校導向和綱要法》,“藝術教學”正式被“藝術與文化教育”取代。
現在,藝術已經成為法國所有學校教育的必修課。《藝術教育法》規定,從幼兒園到大學都要有藝術相關課程,課程內容涉及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攝影、電影、建筑等,關注點從簡單的課堂教學擴展到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理念也從注重單一學科轉變為多學科綜合發展。除此以外,各大文化機構將藝術普及工作納入發展策略。例如,盧浮宮開辟了面積為250平方米的學生專區,為幼兒園到中學階段的學校提供藝術教育;法國各大藝術節對票價進行改革,實施“大眾藝術節”理念,不僅安排適合各學齡段學生觀看的戲劇,還讓孩子們有許多與藝術家見面交談的機會;巴黎愛樂音樂廳更是配備了藝術教育活動場所,并推出相關教育課程,課程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巴黎中小學師生的關注。
美國
眾多表演機會
讓孩子一展藝術才能
美國的中小型城鎮每年都會舉辦藝術節,這是一場表演盛會,來自當地各中小學的學生帶著美術、小制作、攝影、視頻等藝術作品參展,有的孩子還帶著聲樂、表演、器樂等才藝來展示,從早到晚,來藝術節的人都是絡繹不絕,家長、老師、學生進進出出,好不熱鬧。
這些參演的學生們準備充分,他們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方面來展示,這都源于平日在校的學習。事實上,美國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接觸藝術類課程,上小學后,美術和音樂是必修課;從八年級開始,學生要選修更多藝術課程,包括手工、攝影、計算機、聲樂、管弦樂等。學習藝術類課程后,學生會獲得許多表演機會,比如當地一年一度的藝術節,以及校內、校際演出,有時學校還會邀請當地知名藝術家或團體擔任指導,表現突出的學生甚至有機會加入當地知名團體,和眾多有名氣的藝術家進行全國巡演。
俄羅斯
逢周末就看音樂劇
家長是孩子的首位藝術老師
俄羅斯的藝術教育始于家庭。每個家庭都非常重視兒童的藝術興趣與愛好,并抓住各種機會來培養他們的藝術感受力和鑒賞力,讓他們從小就接受藝術的熏陶。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家長就帶孩子去看話劇、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因此,家長是孩子的首位藝術老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俄羅斯人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劇院,父母會帶著孩子興致勃勃地前來觀賞,每個人都是盛裝打扮,孩子從小就懂得,來到這種場合必須穿戴整齊,這是尊重藝術和藝術家。除此以外,父母還會在演出前給孩子買一束鮮花,孩子就手捧鮮花觀看演出,演出結束后,家長鼓勵孩子把鮮花送給自己最喜歡的演員。父母還會帶孩子去音樂廳,讓孩子從小聆聽世界各國的著名交響樂曲,如果孩子聽不懂音樂怎么辦?俄羅斯父母認為,聽懂或聽不懂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專注和投入,因此,孩子們聽音樂時必須聚精會神,不得吵鬧,以此培養自制力,而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則是慢慢培養出來的。
由于俄羅斯的藝術教育始于家庭,許多孩子最后都真正地走入了藝術的世界,選擇了與藝術相關的專業,而列賓美術學院和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是他們的首選。列賓美術學院是俄羅斯最古老、最著名、最具實力的藝術類高等學府,是世界著名的四大美術學院之一。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走向輝煌的平臺,該校的鋼琴、小提琴、聲樂與作曲專業是世界排名第一。在俄羅斯藝術界有一句話是這樣的:“音樂圈無人不知柴院,美術圈無人不知列賓。”可見這兩所高等學府的權威度和吸引力。
泰國
藝術從宗教出發
泰國許多中學將美術和音樂統稱為藝術課,教學內容包括繪畫、手工、唱歌、跳舞等,課程沒有專門考試,老師根據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最后的作業展示來評分。藝術課也沒有統一教材,所有教學內容由老師安排設計。由于泰國的藝術教育與其宗教信仰有緊密關系,因此,泰國的藝術也是從宗教出發,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都具有宗教色彩。
例如,在曼谷的中學里,藝術老師在重視傳統宗教文化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老師會教學生畫寺廟建筑和佛像雕塑,學生需要從基本的建筑線條和佛教造像線條開始練習,寺廟就是他們最常去寫生的地方。了解了寺廟和佛像的構造后,有的學生繼續練習,有的學生則著手制作小模型,于是,藝術課老師期末收到的作品既有佛像的繪畫,也有寺廟模型,甚至還有手繪立體效果圖。
英國
讓孩子獨立制作
“創意筆記本”
英國中小學開設了多種多樣的藝術課程,每門課都要求學生必須準備一個創意筆記本,用以記錄設計的過程。例如,在倫敦一所中學里,老師給學生布置了“森林動物大聚會”這一主題,要求學生做一個“類人化動物”的模型。老師會不斷提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中明確自己想做的動物模型,隨后,就是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學生需要在創意筆記本上記錄自己收集素材、分析動物特點、與實際比對、設計草稿、動手制作、制作結果的過程。無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學生都能根據筆記本上的記錄進行修改,然后再詢問老師,老師予以指導后,學生便能記住問題所在。而這個創意筆記本也是評定學生該門課程成績的重要因素。英國的老師認為,專注于一個主題有益于發揮想象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創作熱情。正如《英國藝術教學大綱》中所言:“所有教學活動一定要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意大利
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里
孩子化身“點評家”
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各大博物館里,總能見到當地師生的身影。老師簡單地進行講解后,就由學生來點評所見到的藝術品。對著一幅幅世界名畫或者一個個著名雕塑,孩子們的評語很天真:“畫家小時候一定喜歡夜晚,所以他的畫里有許多星星!”有的評語天馬行空:“我不覺得雕塑在奔跑,是雕塑的意念在馳騁,但雕塑本身是靜止的。”無論孩子們的評語怎樣,老師們都會認真聆聽,因為孩子點評的過程就是觀察作品的過程,觀察會讓他們產生好奇心,從而在評價中形成對藝術品的鑒賞力。佛羅倫薩當地中小學的老師們一致認為,孩子們不僅需要在學校里學習藝術,更要走到社會中去體會,如同意大利政府所倡導的那樣:“我們要讓孩子學會觀察事物,在社會和自然界中學到新內容,將藝術美、自然美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
加拿大
在戲劇活動中學習知識
戲劇是加拿大小學生的必修課,許多小學每周開設一至兩次戲劇課,戲劇課老師會邀請任課老師一起參加,老師們將戲劇與文化課知識相結合,讓孩子在背誦臺詞、揣摩人物、模仿表演的同時學習新知識。例如,在溫哥華圣裘德小學里,戲劇課老師和任課老師協商合作后,將莎士比亞的戲劇以淺顯易懂的形式講給學生聽,孩子們被有趣的情節所吸引,在表演的過程中,對莎士比亞的其他作品也產生了興趣,最后的匯演結束時,不少孩子更是會背幾首十四行詩,并將其作為返場節目表演給老師和家長,收獲了許多贊揚和掌聲。
芬蘭
選擇樂器帶回家玩
在芬蘭,孩子上小學的第一天,老師會讓他們選擇想要彈奏的樂器,選擇后就可以帶回家練習。當然,絕大部分孩子并不是正式地坐下來學習彈奏,而是以玩為主,他們一點點探索五線譜和樂器的奧秘,在“玩”樂器的過程中打開了音樂的大門。對此,芬蘭音樂教育專家們并不擔心:“我們希望音樂能讓孩子更開心,音樂教育并不能迅速得到回報,而是讓孩子在練習的過程中,培養自律性,培養專注度。”因此,在芬蘭的小學里,音樂和人文藝術的教學時間很固定,專家們還稱:“音樂教育還能讓孩子養成創造性思維,他們能更好地表達自己。”
新加坡
用藝術的方式來回饋社會
為了營造校園的藝術氣息,新加坡許多小學將學生作品展示在校園各個角落,這些作品包括陶瓷、畫作、軟陶、折紙等,都是學校與志愿組織合作進行藝術教育的成果。例如,新加坡敏華小學與新加坡肌肉萎縮癥協會合作,讓孩子與肌肉萎縮癥患者一起制作折紙花朵,用這些花朵來構成滿樹開花的作品,校長表示:“孩子可能不知道怎么與患者溝通,但一起折紙成為了他們溝通的橋梁,他們也學會了關心社會其他群體。”
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后,敏華小學學生為了表達對日本福島縣居民的祝福,他們集體作畫,以“家園”為主題,創造出工廠、學校、居民住宅與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隨后將畫作變為積木模型。搭建好積木后,學校將這一作品送給新加坡紅十字會,由新加坡紅十字會贈送給重建的一家幼兒園。校長說,這樣做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去關心世界其他國家面對的問題,“孩子們會發現,藝術有觸動人心的力量,藝術也能傳播暖意。我們希望學生用藝術回饋社會,用藝術感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