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貿易遭遇“寒流”。14日出爐的中國外貿“半年報”,卻從多個方面釋放難能可貴的暖意。
海關總署當天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24萬億元,同比下降3.2%,降幅較前5個月收窄1.7個百分點;6月當月,進出口增速實現年內首次雙雙“轉正”。中國外貿,呈現迎難而上、逆風飛揚之勢。
政企聯動著力穩住外貿基本盤
“菲律賓、緬甸的訂單已經出了貨,俄羅斯的單子這兩天也在準備發。”四川嘉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志友最近忙得很,公司生產的摩托車在海外賣得不錯,雖然前期因為疫情耽擱了大約兩個月,但上半年產銷量都實現了14.55%的增長。
記者近期調研發現,隨著復工復產達產持續推進,中國外貿企業從“硬著頭皮干”轉向“鉚足勁頭干”。
數據可以佐證。海關統計顯示,二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7.67萬億元,同比下降0.2%,較一季度6.4%的降幅顯著收窄。而縱觀上半年,作為外貿第一大經營主體,民營企業進出口6.42萬億元,增長4.9%,占我國外貿總值的45.1%,比去年同期提升3.5個百分點。
“即便是在停產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停工,而是在研究市場、研究產品,在搞創新,市場一旦好轉,我們的產品立馬可以搶占先機。”袁志友的一番話,說出了不少企業逆勢上揚的“秘訣”。
企業“賣力”,政策“給力”。今年以來,中國在增加外貿信貸投放、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完善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出口轉內銷等方面接連推出務實舉措,全力以赴支持外貿企業保市場、保訂單。
“上半年我們出口同比下跌了30%,但目前銷售已經復蘇,訂單排到了9月份。”長期從事家具貿易的福建好事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呂仲琦告訴記者,政府出臺一系列減稅降費舉措,切切實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不失時機挖掘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潛力
近年來,跨境電商成為中國外貿新業態中的“尖子生”。疫情之下,跨境電商憑借其線上交易、非接觸式交貨和交易鏈條短等優勢,成為穩外貿的“輕騎兵”。
海關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海關跨境電商監管平臺進出口增長26.2%,其中,出口增長28.7%,進口增長24.4%,遠高于外貿整體增速。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司司長李魁文介紹,今年海關全面推廣跨境電商出口商品退貨監管措施,解決跨境電商出口商品“退貨難”的問題,全力支持跨境電商出口企業“賣全球”。
就在7月1日,北京、天津、南京等10個海關正式開展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B2B)出口試點,增設“9710”“9810”兩個出口監管代碼,企業可以享受一次登記、一點對接、簡化申報、優先查驗、允許轉關等便利化措施。
僅試點第一個星期,10個試點海關就驗放了跨境電商B2B出口報關單和申報清單26.6萬票,貨值2.5億元。
另一種外貿新業態——市場采購貿易,同樣表現不俗。上半年,我國市場采購貿易出口增長了33.4%。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莊芮注意到,上半年我國防疫物資和“宅經濟”產品出口增長較快。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出口增長32.4%,醫藥材及藥品、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分別增長23.6%、46.4%,“宅經濟”消費提升帶動筆記本電腦、手機出口分別增長9.1%、0.2%。
“經濟新業態與貿易新業態緊密關聯。”她說,“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繼續挖掘外貿新業態的發展潛力,讓新業態在穩外貿中發揮更大作用。”
穩外貿仍需加力
雖然呈現積極跡象,但還不是樂觀的時候。
世界銀行6月在《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下滑5.2%,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全球經濟下滑4.9%。世界貿易組織早些時候預測,今年全球貿易將縮水13%到32%。
6月份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2.6%,進口指數為47.0%,雖然環比有所提升,但仍位于臨界點以下。
應該看到,眼下一些國家逐步“解封”,但疫情仍處于全球蔓延擴散態勢,疊加經貿摩擦等,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高企,中國外貿形勢依然復雜嚴峻。
“越是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越要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要著力打造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
部分外貿企業向記者表示,國家近期多次在出口退稅、信貸、保險等方面作出惠企部署,希望好政策盡早落地,讓企業更有獲得感。
“我國外貿發展韌性足、回旋余地大。”李魁文說,隨著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措施效應持續釋放,我們有信心穩住外貿基本盤。 新華社記者劉紅霞、李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