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8日消息(記者 呂紅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與德國西門子公司最近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現有的工業互聯網基礎上,打造完整的工業生態系統。這被認為是德國工業4.0技術首次深入參與中國智能制造。記者了解到,在借助外力的同時,我國越來越重視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自主開發。
一年多以前,德國曾與中國簽署了“德國先進技術推廣中心”建設等15個合作文件,拉開了中國引進德國工業4.0技術的序幕。而這次航天科工集團和西門子的合作,則是直接涉及工業互聯網的建設,要打造的是智能制造的生態體系。德國的工業4.0是要整合推進制造業的數字化,它其實就是“一張”巨大的工業互聯網。考慮到德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早,成效顯著,這次合作被普遍看好。
不過,在中外共建的同時,我國打造自主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步伐也開始加快。在最近舉行的成都智能制造國際合作大會上,工信部信軟司副司長安筱鵬就表示,將就此推出三大工程。
安筱鵬:我們要實施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培育工程,未來培育十家左右國家級的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第二個,我們要鼓勵更多的中小企業上云。要實施百萬企業的上云工程,使得平臺的發展和平臺的使用方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機制。第三個,我們也要實施百萬工業APP的培育工程。
為什么要重視和強調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本土化?工信部的一個說法是,工業互聯網平臺正成為制造業大國產業競爭的一個新焦點。也有專家指出,工業互聯網包括大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應用,需要靠本土化來保護數據安全。
其實放眼全球,各國的智能制造也往往自成一格。除了德國的工業4.0,美國更強調物聯網,日本更看重能源和效率,這主要是結合了各自的工業特點和優勢。那么,中國工業的優勢是什么?西財智庫首席執行官湯繼強認為,是在生產端。
湯繼強:前段時間我到硅谷的很多工廠看了看,比如說因特爾、英偉達,也包括蘋果公司。我發現除了特斯拉,制造大部分都在我們中國,智能好像在硅谷。我就發現智能制造有點意思,就是西方國家在信息技術這個領域,包括在研發上走得很靠前,但是現在很多工廠都在中國制造。
在醫療領域,衡量醫生水平高低的一大標準是臨床經驗,看的病例多了,水平也就上來了。智能制造也類似,工廠多才能大量積累經驗教訓,不斷提升。也有專家告訴記者,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優勢。
當然,要打造本土工業互聯網平臺,制約因素也不少。中德智能制造聯盟秘書長王鵬說,基礎不牢是中國發展智能制造的一大短板。
王鵬:美國的一個公司所做的調查報告中間,全球的100個最重要的品牌中間,中國只有兩個品牌,這跟我們的產業規模的落差是很大的。所以我們的質量和品牌上的差距,如果不能夠消除的話,智能制造就是空中樓閣,這個基礎都沒有打好,去談未來的智能制造是很奢侈的事。
不管怎么說,智能制造離不開工業互聯網。安筱鵬判斷,未來兩三年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窗口期”,留給誰的時間和機會都不多。
安筱鵬:所以如何圍繞這樣兩到三年的一個“窗口期”,打造中國本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各界應該思考的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