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8日消息(記者高欣然)9月2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召開生物育種產業專利導航研究成果發布會,正式發布《生物育種產業專利導航研究成果》。報告顯示,生物育種產業近十年來專利數量快速增長,我國生物育種專利申請量排名全球第一。

近日發布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中也提出要“圍繞生物育種前沿技術和重點領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優良植物新品種,提高授權品種質量”。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白劍鋒介紹,此研究通過專利大數據分析,重點明晰了分子標記育種、生物育種、基因編輯育種關鍵技術的專利布局、發展路線、專利風險,并對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跨國育種公司的專利布局狀況進行研究,研判其在知識產權方面對我國分子育種行業的影響。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研究表明,當前全球生物育種專利申請量呈上升態勢,中國和美國是主要專利申請國。生物育種國內專利申請中,北京、江蘇、廣東、山東排在前列。中國排名前十位的國內申請人均為高校和研究機構,排名前三位的是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

白劍鋒告訴記者,當前國內育種資源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屬于“小作坊”式的研究。同時,市場化的創新主體實力相對薄弱,一定程度上導致目前育種科研與產業發展及行業需求脫節。

此外,承載國家“南繁硅谷”建設任務的三亞崖州灣地區專利申請量67件,目前其中31件獲得了專利授權。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二處副研究員王雷表示,我國的申請人主要在國內申請了大量專利,約占96.61%。中國科研機構已經逐步開始重視生物育種的全球化戰略布局。王雷說:“但是目前絕大多數機構并未‘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我國的海外專利布局還有很大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