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一名13歲男孩騎著自行車在江蘇省蘇州市蘇福立交高架上逆向行駛,幸虧交警及時發現并將其帶離高架,才沒有發生危險;6月9日下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1名小孩的腳卡在1棵古樹,最終在消防人員的幫助下才脫困。原來,小孩子一時貪玩,想爬到村中古樟樹上去。據悉,這棵樟樹是國家二級古樹,已有300多年樹齡……
近期,“熊孩子”闖禍的事情頻頻發生。天性善良的孩子為何時不時闖出大禍?誰該為“熊孩子”負責?圍繞這些問題,《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 本報記者 趙麗
□ 本報實習生 劉雪妍
最近幾天,媒體報道了發生在廣東省深圳市的一起孩子誤食老鼠藥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在深圳市一家舞蹈培訓機構,學跳舞的小朋友軒軒從自己書包內拿出一大袋類似零食的物品,并分給小朋友們吃。一名小朋友食用后出現不適癥狀,送醫后發現,軒軒給小朋友分享的零食竟是老鼠藥。
更讓人驚訝的事情還在后面。據媒體報道,軒軒的家長知道他將老鼠藥放進了書包,事后還稱“無毒無害”。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經常闖禍的孩子被稱為“熊孩子”。近年來,“熊孩子”的身影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不過,《法制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熊孩子”背后,往往都有素養缺失或教育錯位的“熊家長”。
“熊孩子”到底有多“熊”
“熊孩子”可以“熊”到什么地步?
“我真的無法想象,當孩子對自己的爺爺罵罵咧咧時,孩子的父母竟然還能在旁邊微笑。這樣的孩子做出什么事都不足為奇!痹诒本┮凰咝I洗笠坏耐斛Q向《法制日報》記者回憶說,“當時,我正上初中,那個孩子當時剛上小學,是我的遠房親戚。大家一起聚餐的時候,我媽起來給孩子夾菜,可能是菜不合他的胃口,或者他吃飽了。那個孩子直接就把碟子摔了,然后罵我媽,那種帶著父母的臟話……”
在王鶴的印象中,當時參加聚餐的十多個親戚都愣住了!拔夷棠檀驁A場說孩子小,大家不要和他計較。接著,那孩子在包廂里跑來跑去,跑到我身邊時,先是拽我的衣服,后來抓下我的眼鏡扔在地上。當時,我把他的肩膀按住,笑著說讓他把眼鏡撿起來,誰知那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更沒想到的是,在孩子罵自己的爺爺、罵我媽媽時一言不發的孩子父母,此刻竟起身罵我沒有家教,非要我向孩子道歉”。
杜鑫是北京市的一名幼教工作者,說到“熊孩子”,她向記者介紹了班上的一個孩子,“我師傅帶教20年,也說沒遇到過這樣的孩子”。杜鑫是這樣形容這個“熊孩子”的表現的:只要你轉過身沒看著他,他走路就是能飛起來的速度,然后用膝蓋滑行一段距離到達目的地;從來不坐在椅子上,不是趴在地上就是跪在地上;別人從他身旁走過,他會伸出腳去絆別人,伸出手打別人。如果你告訴他不應該這么做,他會說“我說過對不起了”。
“我后來發現,孩子變成這樣,與家庭關系很大。這個孩子差點胎死腹中,是提前剖腹產出來的,所以家長對他極其溺愛,尤其是他的外婆。其次,這個孩子的家庭比較富裕,有錢有權。他一輩子的讀書、工作基本都可以由他外婆解決,完全不用發愁。有時候,幼兒園老師說了這個孩子幾句,他外婆就會來鬧。時間長了,這個孩子更加猖狂,他知道就算做了壞事,外婆會來找老師,老師也拿他沒有辦法!倍碰螌τ浾哒f,“作為老師,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證他和其他孩子的安全。這是最基本的了,平平安安送走這班孩子,是我現在最大的心愿。不過,這個孩子喜歡看書和唱歌,我也盡可能挖掘他的潛力。雖然現在是‘熊孩子’,但也是聰明孩子,說不定哪天就不‘熊’了呢?現在只能每天跟他斗智斗勇了”。
家長都在做什么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每每談及“熊孩子”,往往都會涉及“熊家長”。
“我一直認同一個觀念,沒有‘熊孩子’,只有‘熊家長’!奔易”本┦写笈d區一小區的韓女士對記者說,她居住小區的電梯里經常有人小便,物業多次張貼通告禁止這種行為。有一次,一個在電梯撒尿的孩子被她當場“逮住”,沒想到隨后來到的孩子爺爺卻質問她一句“那孩子憋不住咋辦”。
杜鑫告訴記者,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就算“熊”也并非一天養成,“熊孩子”的背后一般都有“熊家長”。
“當孩子做錯事時,有的家長不是好好教育,而是馬上站出來為孩子辯護,動輒就說還只是個孩子,為什么要對一個孩子如此苛刻?這樣的處理方式,孩子從中接收到的信息是自己犯錯沒什么大不了,應該被原諒,無論做什么都不需要遵守規則,也不用負什么責任!倍碰握f。
然而,真的不用負責任嗎?在北京一家樂團工作的胡楓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次,我們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一個目測三四歲的男孩坐在觀眾席第二排。在我們演奏的時候,這個孩子不停地大聲說話,身子扭來扭去,但他身旁的大人一直沒有制止。我們準備演奏第二首樂曲,當指揮剛要下棒時,這個孩子突然叫喚起來,于是指揮和我們就在臺上靜靜地看著他鬧,男孩的母親試圖捂嘴不讓他出聲,但是男孩依然繼續喊叫!焙鷹髡f,“我們沒法演奏,突然觀眾席一個男低音出現‘不聽就出去’,然后很多人開始附和。接著,工作人員過來把這對母子請了出去。觀眾鼓掌,演出繼續。在被轟走的過程中,男孩一邊嗷嗷大叫一邊大喊‘我不出去’。不知道那位母親以后會不會好好教育下寶貝兒子,在公眾場合遵守規則,免得以后再次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趕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