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抓住社區這個平臺,城市治理就算干好了一大半。社區是城市治理的“細胞”,而黨組織是社區治理的主心骨。近年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鎮黃河路南社區以黨建引領基層社區治理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創新打造“五亮牌五直達”社區黨建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據瑪沁縣黃河路南社區黨支部書記紀慧琳介紹,社區黨支部深入貫徹果洛州委“一統領四推進”總體思路,扎實推進抓黨建促落實“四聯三卷”工作機制,打造了“五亮牌五直達”社區黨建模式。“這個模式是以激發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內生動力為切口,引導和激勵轄區內機關單位、物業公司、‘兩新’群體、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做到事情大家議、發展大家定、建設大家管、服務大家評、成果大家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不斷推動社區黨建工作更加有亮點、有特色、有成效!奔o慧琳告訴記者。
黃河路南社區服務中心?琢罾/攝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五亮牌五直達”社區黨建模式主要包括:
陣地亮牌,黨群直達。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主陣地作用,多點發力、多元共建,在社區建立了“石榴籽”工作室、“紅色議事廳”“小小談心室”等陣地,成為居民反映問題、討論問題、共同謀劃、糾紛調解的議事點。
網格亮牌,隊伍直達。健全完善“社區黨支部—片區大網格—小區網格—樓棟微網格—黨員聯系戶”五級組織體系,充分發揮黨組織協調各方作用,推動共駐單位互聯共建,資源共享,協助解決社區治理難題。
社區工作人員上門為群眾解決難題。大武鎮黃河路南社區供圖
服務亮牌,建議直達。細化9類39項社區服務事項,并公開征求居民意見建議,結合“紅色物業”試點工作,積極探索延伸便民服務內容,開展居民“點單”、書記“接單”、物業“跟單”活動,確保居民反映問題件件有回音、條條有落實。“我們有諸如下水道不通等難題,都可以和社區說,社區對接物業幫忙解決,省去了我們跑來跑去的麻煩!”希望家園小區居民英吉深有感觸。
短板亮牌,謀劃直達。針對社區居民反映突出的問題,通過開展居民座談會、入戶走訪等方式聽取居民的需求和建議,推動轄區內機關單位、物業公司、“兩新”群體、居民群眾發揮各自作用,形成共管共治長效機制,打通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任務亮牌,成效直達。建立社區議事協商機制,與轄區內機關單位或行業領域黨組織簽訂《基層黨建“聯建共建”協議書》,以凝聚黨員、加強組織、服務群眾、促進和諧、推動工作為目標,發揮雙方黨組織的整合作用,努力構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的和諧社區。“我們根據居民的需求列好清單,讓社區黨支部來認領解決。”紀慧琳介紹說,“像暑假舉辦兒童培訓班等居民需求多的事項,我們黨支部都可以協調幫助解決。”
“社區的工作人員經常會慰問一些困難群眾,還經常組織一些文化活動讓我們參與其中。”英吉告訴記者,“有時候在非工作日,只要群眾有什么難事,工作人員都會來幫忙,感覺和一家人一樣!”
據紀慧琳介紹,社區還通過發布倡議書,鼓勵居民主動加入志愿服務,最終組建了“五彩陽光”志愿者服務隊,每支隊伍有10名志愿者,包括紅色黨員先鋒服務、黃色敬老助殘服務、藍色治安防范服務、綠色環境保護服務、粉色文藝體育服務。服務隊通過面對面交流、心貼心溝通、手拉手幫扶,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面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另外,為了弘揚新時代正能量,營造文明新風尚,社區實行微積分管理,建立了“愛心積分超市”,居民可參與環保、公益活動等獲得相應積分,通過積分兌換獎品。該管理機制還通過打造社區“紅榜”,定期評選社區“優秀居民”,激勵更多居民創先爭優,共建和諧社區。
成立于2010年6月的瑪沁縣大武鎮黃河路南社區,生活著漢、藏等各族居民。多年以來,社區各族干部群眾和睦相處、團結共事、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得到不斷鞏固和發展。
“社區工作是服務群眾的‘第一站窗口’,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壓艙石’。我們將持續為轄區各族群眾打造信息互動、人員互動、銜接互補、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平臺,為轄區群眾營造團結和諧的民族一家親氛圍。”紀慧琳說。
社區工作是服務群眾的“第一扇窗口”,切實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關鍵在社區、重心在社區、難點在社區、成效在社區。
多年以來,瑪沁縣大武鎮黃河路南社區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以“五亮牌五直達”社區黨建模式,共繪民族團結“同心圓”,全力打造有特色、有亮點的“團結社區”,努力提升社區各族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孔令磊 曹茂山)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