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3月2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董悅青)戰“疫”的四十多天,上海衛生健康系統用三大“法寶”——醫療、疾控和科普,交出了一份疫情“中考”的高分答卷。其中,健康科普是不可或缺的“加分項”,而上海有八位不同領域的“重量級專家”則是健康科普的“神助攻”。
從“硬核”喊話到“金句”刷屏,從釋疑解惑到增強信心,他們發出權威聲音,提出專業建議,消除恐慌“雜音”,倡導理性、澄清謬誤,比拼速度、保持“熱度”、加強力度,以專業素養和科學精神筑起抗“疫”防護的堅實盾牌。八位“大咖”,也是上海無數健康科普工作者的縮影。
“鏗鏘三人行”,穩情緒又提氣,打出心靈“組合拳”
從1月20日上海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開始,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在公眾最需要科學引導的時候,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聞玉梅等12位院士挺身而出,率先聯名向市民發出倡議:科學認知新發傳染病,配合排查、及時就醫、做好防護。
“大多數的流行病學專家、病毒學專家、臨床學專家都認為疫情不會一直持續下去。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傳染病把某一個國家的人打倒,它總是有一個過程或者有一個恢復期。”1月30日,聞玉梅在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發出鏗鏘有力又鼓舞人心的科學之音。
在非常時期,蘊含著為民情懷、嚴謹作風與科學精神的她,還開展了一項“非常研究”:在她的建議并關心下,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聯合公共衛生學院,僅用7天便完成“安全、快捷再生一次性醫學口罩”的實驗研究,得到令人振奮的結果。
疫情防控,既要增添信心,也不能盲目樂觀。連續“悶”了三周的上海,新增確診病例數接連下降,看上去似乎勝利在望,是否可以暫緩緊繃的神經?
中國-WHO聯合專家考察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適時給大家高漲的熱情“降降溫”:“千萬不能麻痹大意,千萬不能心存僥幸,千萬不能放松措施”。三個“千萬”的提醒,傳遞出科學的防控意識,零新增不等于零風險,有信心不等于能大意。病毒尚未“躺平”,拐點尚未到來,理性地對待,不泄氣松勁,也是疫情考驗的關鍵所在。
疫情帶來的考驗遠不止這些。隨著“悶”的時間越來越久,焦慮與煩躁的情緒相互滋生。如何疏解大眾“悶悶不樂”的不良情緒?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謝斌主任醫師給出實用的生活建議,“該追劇追劇,該追星追星”。適時的轉移注意力,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防護”。
減少焦慮情緒,可通過增加單調生活中的“儀式感”來實現,“要在心理上把自己喚醒”,謝斌再次開出“心靈處方”。他也以詼諧的方式善意提醒市民“摒牢了,I see you;摒不牢,ICU”,并建議趁此機會嘗試一些“新冠生活新方式”:“降低需求、延遲滿足、有意義的獨處等!
從聞玉梅、吳凡到謝斌,三位不同領域的權威專家,在疫情防控的一個多月內,精準抓住公眾心理變化的重要節點,打出一套有力的健康科普“組合拳”。從疫情最初的提振信心,到防控成效初顯的鞭策提醒,再到“宅”太久時的心理疏導,抗疫情、穩情緒齊頭并進,增信心、除焦慮相得益彰,提升市民抗擊疫情的“心靈免疫力”。
“醫療雙子星”,專業上添底氣,注入醫學“強心劑”
新冠肺炎“抗疫戰”催生了多位科普“流量”擔當,其中不乏臨床醫生。不斷上熱搜的“硬核”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傳染科主任張文宏便是其中之一。
張文宏被大家所熟知,不僅因為他是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更因為他是一名熱衷于健康科普的“鐵人”。他秉承“給老百姓講真話”的信念,經!盃奚邥r間做科普”:在華山醫院感染科公眾號保持傳染病知識的更新,閱讀量10萬+已是常態,最高的一篇閱讀量已達千萬級;其主編的 《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電子版一經發布,眾多市民便紛紛“打call”。
疫情面前,除了傳染病知識的普及,更需要醫療內容的跟進。尤其在上海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定點醫院,救治工作是如何開展的?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教授便擔當起臨床醫學與科學普及之間的橋梁和紐帶。集中全市優質醫療資源的公衛中心這座“上海堡壘”掀開“神秘的面紗”,2月17日,市公衛中心首次向媒體開放作為上?挂邞鹇詢涞膽辈》看髽,盧洪洲如數家珍,彰顯了上海未雨綢繆的長遠眼光。
張文宏和盧洪洲,兩位醫學“大咖”,以科學、嚴瑾的專業素養,為健康科普增添了醫學底氣,延展了防疫知識的內涵,這對健康知識的普及無疑是一針“強心劑”,在眾聲喧嘩中,讓大家更多地傾聽權威聲音,掌握準確的防護知識。
“科普達人秀”,細微處接地氣,送上健康“定心丸”
常見的家用消毒產品如何區分?為什么家長要“藏好”消毒劑?2月25日,上海在線教育首節試播課《中小學生防疫公開課》開播,上海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所消毒與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義主任醫師打響了面向全市142萬中小學生的健康科普“第一炮”,讓“健康教育進課堂”的夢想照進現實。
早在公開課之前,朱仁義便化身科普屆的“消毒衛士”,不僅通過多個媒體平臺,及時普及預防性消毒等消毒措施,還針對“全方位無死角噴灑消毒是否有效”等熱點話題,提出科學見解,避免“防疫過度”。
“面對新冠疫情,如何做到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2月21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主任醫師崔松,作為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的首位常駐醫生,完成“科普發言人首秀”,迄今已推出8場不同主題的健康提示,屢有“金句”刷屏:“一米,是愛你的距離”“疫情不散,我們不約”……
已是科普“網紅”的崔松,“雖然沒有被派到疫情的最前線”,卻沖鋒在“互聯網抗疫”第一陣營:通過公眾號“醫聲相伴崔松說”,至今已發布30余篇防疫健康科普;開設抖音號“崔松主任話健康”,通過短視頻及直播等形式,從敏銳的視角,以專業的技術,用親和的語言,把科學防疫知識娓娓道來。在1個多月內,抖音號收獲6萬余“粉絲”、32萬余次點贊,其中一條呼吁大家在疫情期間戒煙的抖音視頻,瀏覽量迅速突破1100萬。
主攻健康科普,同樣不得閑的還有“口罩達人”,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吳立明主任醫師,以《口罩,五戴三不戴》《重復用口罩,三要三不要》等多篇科普文章,從市民最關心的個人防護用品入手,送上解疑釋惑的“及時雨”。口罩科普之外,他還作為“公筷公勺倡議書”的發起人之一,向全社會呼吁:“聚餐時請使用公筷公勺”,助力阻斷病菌傳播,引領健康上海新時尚。在十多個小時內,上海發布、市衛健委官微的倡議書閱讀量就超過126萬次,點贊超過1萬次。
健康科普需要“接地氣”。尤其疫情當前,怎樣以最短時間,讓防疫知識科學、通俗、易操作?朱仁義、崔松和吳立明,三位“科普達人”,努力讓科普貼近生活,多元多點精準發力,為市民送上“用料”實足的健康“定心丸”。
打贏防疫阻擊戰,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如何利用好健康科普這一有力“武器”?上海的八位健康傳播引領者開了一個好頭,與全市健康科普工作者一起,助力構筑上海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身體力行地為防疫知識“帶貨”,為健康促進“加分”。
疫情終將過去,對健康的渴求卻不停歇。只有持續加強“人人參與、人人受益”和“健康融入萬策”的理念,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擴大社會有序參與,才能在春暖花開之時,人人共享“健康上海行動”結出的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