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赤峰市林西縣:復工復產,讓扶貧產業再“壯”一些  

  2月11日早上,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統部鎮水頭村的張玉國帶上一副新口罩踏上了去礦山的路。口罩雖然遮住了他的臉,但卻遮不住他喜樂的心情:“礦山終于開工了,我的生活有保障了”。今年57歲的張玉國在當村的螢石礦打工,家中有一位77歲身體不好的老母親和他相依為命,在礦上打工每個月有4000元錢收入,雖然他在2017年底實現脫貧,仍然有返貧的危險。

  張玉國打工的礦山是水頭村的一個大企業——林西縣金源礦業開發有限公司,以開采螢石為主,借助采礦這一優勢條件,水頭村將產量不高的耕地以每畝600元的價格全部流轉給該礦山企業,流轉土地總收益318萬元,土地流轉后,閑置的部分勞動力依靠在礦山打工又獲得一份收益,每人年均收入48000元。該礦山就是村民所依靠的一座“大山”。

  “噼里啪啦……”隨著一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2月11日,因疫情停了半個多月工的金源礦業開始設備檢修,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礦山開工,對于當地百姓當然是好事,可是隨之而來又出現了一個難題,村民擔心上班后被傳染,特別是外來打工者的返崗會給村子帶來更多危險。“絕對不能因疫情讓我們的脫貧戶再返貧。”水頭村黨支部書記姜震在村里召開水頭村聯合黨支部會議,成立了由村兩委、企業負責人、鎮包村領導、各村民組網格員和22名黨員組成的疫情防控“網格戰斗隊”,網格化管理村企之間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原有防控的基礎上搭建起包保體系和監管體系兩張網絡,將生產期間的防控工作觸角延伸到“底”。有了“戰斗隊”,大家心中有了底,開工當天,在礦山打工的76位本村村民做好防疫準備后回到了工作崗位。

  “我們要嚴格監督,員工每天在上班期間必須帶口罩。企業實行上崗、下崗、進車間消毒‘三部曲’。”“戰斗隊”總負責人表示。

  疫情來到后,林西縣的多家種植硬果番茄、香菇、葡萄、白菜、李子等作物的扶貧產業園發展受到影響。產業園本在春節前剛好完成秧苗栽植,現在正處于抓苗保活的關鍵時期,但因疫情防控,林西縣城實行交通管制,產業園區工作人員無法正常開展生產活動,為此,該村兩委班子(黨委和村委)協調鄉黨委政府扮演起“采購員”的角色,幫扶貧產業園區購買了苗夾、鐵絲、吊繩等生產所需品,保證了防疫情期間恢復生產。

  在林西縣大營子鄉老君村的“圓夢新村”,貧困戶谷金蘭在村干部的指導下帶上口罩,來到她的蔬菜大棚里,給自己種植的硬果番茄澆水,恢復了她往日的工作。“看到那些綠油油的小苗,我心里樂開了花。”谷金蘭說。

  原來的老君溝村在當地是出了名的貧困村,全村以旱坡地為主,常年干旱。2017年,大營子鄉在老君溝村實施易地移民搬遷工程,新建移民安置房145處,并配套建設暖棚134棟。全村共9個自然村的108戶貧困戶全部實現搬遷入住,到了圓夢新村。“我家原來可窮了,現在政策好了,我家不但住進新房,還給了個蔬菜大棚。我把大棚租給承包商后還來這里打工,一年下來打工和租金收入有3萬多元吧,和以前的日子比翻了好幾番。現在村里給我買了鐵絲、吊繩,我抓緊種好吊繩、剪枝、鋤草這些保苗工作,到了四月初,首批硬果番茄就上市了。”站在硬果番茄苗旁邊,貧困戶蘇秀云高興地說。

  在初春暖陽的照耀下,站在高處看林西縣十二吐鄉達康扶貧產業園,只見一排排白色的蔬菜大棚整齊排列,閃閃發光的棚膜、四通八達的運輸路、整齊的太陽能路燈,當地居民在鄉村干部的統一組織下,用雙手播種著美好的希望。

  “鞏固脫貧成果,共同步入小康,是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任務。”林西縣縣委書記田向存表示,林西縣正在全力以赴做好脫貧攻堅后續鞏固提升工作,不讓疫情阻斷生產和脫貧攻堅的步伐,努力恢復工農業生產,讓扶貧產業變得再“壯”一些,同時要努力實現把脫貧攻堅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序銜接起來的目標。

  

  金源礦業復工,正在進行設備檢修。

  

  圖為林西縣十二吐鄉達康扶貧產業園。

  

  貧困戶谷金蘭(左一)正在蔬菜大棚進行保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