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20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早在2015年,農業農村部便提出,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去年,國家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又提出“大力推行農產品生產農藥化肥使用減量化”,可見,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提高農業產品品質,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這幾年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全國各地也紛紛制定了化肥使用減量計劃。
眼下正是春耕時間,化肥再次走進了人們的視線,減少化肥的施用量,不只是農民的事,也不只是肥料的事,這里面有著很多的考量因素。
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子雨:
現在,田里的農活正忙,而在這個時候,大家很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今年化肥行情如何?在這幾天,農業農村部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農產品市場運行情況,其中就說到,去年秋天以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化肥的價格確實出現了上漲。不過從3月份的情況來看,主要的化肥價格基本持平,接下來只會有小幅的季節性波動。
一方面,大家種糧都需要化肥,但是另一方面,咱們也都知道,長期施用化肥,的確會影響土地的肥力,造成土壤板結等副作用,所以化肥使用一定要適量。
實際上,早在2015年,國家農業管理部門就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在十三五綱要提出了“大力推行農產品生產農藥化肥使用減量化”,可見,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提高農業產品品質,不僅是咱們農民的事情,同樣也是整個社會的關注熱點。
那么,不用農藥,會不會影響種植的效率呢?對于這個問題,咱們需要有多維度的觀察方式。
從單純的糧食生產來說,少用,甚至不用化肥,短期內必然對產量造成不好的影響。而從生產方式來看,化肥其實在各個國家的農業生產當中還是扮演者積極地作用。所以,必要的時候,化肥可以用,但一定要綜合評估,確保短期和中長期效益的平衡。
其實種糧這件事情是要算綜合效益的。單純從糧食作物的角度來講,少用化肥或許不太經濟,但是如果把多種生產方式結合起來,這個問題就有了不同的觀察視角。
比方說,現在生產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稻鴨共生”“魚菜共生”這些新的生產方式。動物產生的糞便當做種植過程中使用的有機肥,直接還田,而這種綠色天然的生產方式不但可以涵養土壤肥力,同樣還能形成更加富有特色的鄉村農業景觀,這樣一來,這種不用化肥的生產方式,就能繼續在休閑農業,景觀農業的產業環節上進行擴展。
經過這樣的梳理,咱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單純從糧食蔬菜種植的環節來看,這樣的做法可能比使用化肥來進行種植的收益低,但是由于生產流程改變,生產環節重新進行組合,新的產業、新的商業模式、新的農產品,都可以給這種種植方式帶來額外的附加值。
而現在“稻鴨共生”“魚菜共生”在很多地方落地,也證明了這種模式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潛力。
推而廣之,咱們也可以說,農業生產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從單純一個環節當中的收益,并不能代表農業的整體效益,而如果咱們有了這種系統性的思維,不局限在一時一地,一個環節上的小賬,而是能跳出來從總體上看,算一算大賬,咱們不僅能在化肥使用的問題上找到新的突破口,還能在農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問題上,找到新的思路。
[責任編輯:王肖軍 孔明]